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唯識的心靈哲學專題
SEMINAR IN BUDDHIST DOCTRINE OF CONSCIOUSNESS-ONLY 
開課學期
95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哲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蔡耀明 
課號
Phl7217 
課程識別碼
124 M058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3,4(10:2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文17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5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主要在於對佛法的唯識之說,以典籍的嬝狀馬抩琚A建立有系統且稍微全面的涉獵與認識,進而有助於在日後更深入的探索或鑽研,以一定水準和廣度的學養,運用相關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,並且歷練出面對唯識的心靈哲學課題的思辨力。本課程的內容,詳如「課程進度」所列;舉其要者,包括:佛教哲學論著�唯識學相關佛典�唯識學研究書目或評介�佛學工具書�唯識學工具書�唯識哲學入門作品�唯識哲學論著�佛學網路資源�唯識學網路資源� 基本概念的界定和釐清�基本議題與學說的討論�唯識與哲學�《唯識三十論頌》的唯識哲學�《解深密經》的唯識哲學�《華嚴經》的唯識哲學�《楞伽經》的唯識哲學。由於學期時間相當有限,無法納入的課題及相關資料,皆列在「延伸的參考材料」、「後續的進修書目」,學員可藉以拓展自己在唯識的心靈哲學研讀與思索的觸角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的目標,在於透過唯識哲學相關典籍的研讀、講解、詮釋、論陳,以及透過當代學者相關研究的討論,從而對唯識哲學的特色,建立以典籍做為依據的思辨與認識,並且奠定從事專門的佛教研究的基礎。以條列的方式,透過本課程的歷練,學員可預期達到如下四項成果:(1)對唯識哲學的研究領域、課題、方法、和內容,形成一定水準的認識;(2)對學界在唯識哲學的研究書目與研究成果有一定水準的認識;(3)憑藉學養,得以入乎唯識哲學的眼光、思辨、和觀點,並且出乎其外;(4)初步建立以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來從事唯識哲學研究的能力,強化獨特的哲學思考,並且提昇學習報告的寫作水平。 
課程要求
本課程定位為研究所層級的專題討論課,並非大學部一般的導論或通論課。學員必須預先研讀本課程大綱所列的主要的課程材料,包括佛教典籍和當代學術論著,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,以及按時完成學期作業。每一進度單元所列的「延伸的參考材料」,多少皆具參考價值;若是碩士班研究生,並不硬性規定必讀;若是博士班研究生,則要求藉此量力或盡力拓展課程修讀的廣度、深度、和層級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三 14:20~15:10
每週五 15:30~16:20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詳如「課程進度」所列。要求嬝炙H及在課堂予以講解和討論者,以粗體字標示。更多的參考材料,於課堂隨時補充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平時上課 
40% 
本課程強調隨著進度,接續展開閱\讀、思辨、寫作、和討論的練習,藉以歷練出綿密且紮實的學養。 
2. 
期中報告 
20% 
學員除了預先準備每一週的課程材料,整個學期將有二份書面的學習報告;原則上,以「課程進度」所列材料為依據之範圍。第十四週(2007/06/01)繳交至少4頁的學習報告,並且在課堂上輪流做口頭發表,以及相互討論,佔學期成績20%。 
3. 
期末報告 
40% 
第十七週繳交至少8頁的期末報告,並且在課堂上輪流做口頭發表,以及相互討論,佔學期成績40%。這二份報告,可散開來針對不同的課題或品目,成為不相統屬的習作;也可前後一貫,整合成為一篇論文。報告的寫作,要求用心、動腦、特色。平時表現(含出缺席狀況)佔學期成績40%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3/02  課程介紹�佛教哲學論著�唯識學相關佛典�唯識學研究書目或評介�佛學工具書�唯識學工具書�唯識哲學入門作品�唯識哲學論著�佛學網路資源�唯識學網路資源�基本概念的界定和釐清�基本議題與學說的討論 
第2週
3/09  唯識與哲學之一
* Dan Lusthaus, “Chapter 1: Buddhism and Phenomenology,” Buddhist Phenomenology: A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of Yogacara Buddhism and the Ch’eng Wei-Shih Lun, London: RoutledgeCurzon, 2002, pp. 1-10.  
第3週
3/16  《唯識三十論頌》的唯識哲學之一
* 世親,《唯識三十論頌》,一卷,唐·玄奘於 648 年譯,大正藏第三十一冊(T. 1586, vol. 31, pp. 60a-61b)。
 
第4週
3/23  《唯識三十論頌》的唯識哲學之二
* 世親,《唯識三十論頌》,一卷,唐·玄奘於 648 年譯,大正藏第三十一冊(T. 1586, vol. 31, pp. 60a-61b)。
 
第5週
3/30  《唯識三十論頌》的唯識哲學之三
* 世親,《唯識三十論頌》,一卷,唐·玄奘於 648 年譯,大正藏第三十一冊(T. 1586, vol. 31, pp. 60a-61b)。
 
第6週
4/06  溫書日 
第7週
4/13  《解深密經》的唯識哲學之ㄧ
* 《解深密經·心意識相品第三,一切法相品第四,無自性相品第五,分別瑜伽品第六》,唐·玄奘於 647 年譯,大正藏第十六冊(T 676, vol. 16, pp. 692a-703b)。
 
第8週
4/20  《解深密經》的唯識哲學之二
* 《解深密經·心意識相品第三,一切法相品第四,無自性相品第五,分別瑜伽品第六》,唐·玄奘於 647 年譯,大正藏第十六冊(T 676, vol. 16, pp. 692a-703b)。
 
第9週
4/27  《解深密經》的唯識哲學之三
* 《解深密經·心意識相品第三,一切法相品第四,無自性相品第五,分別瑜伽品第六》,唐·玄奘於 647 年譯,大正藏第十六冊(T 676, vol. 16, pp. 692a-703b)。
 
第10週
5/04  《解深密經》的唯識哲學之四
* 《解深密經·心意識相品第三,一切法相品第四,無自性相品第五,分別瑜伽品第六》,唐·玄奘於 647 年譯,大正藏第十六冊(T 676, vol. 16, pp. 692a-703b)。
 
第11週
5/11  《華嚴經》的唯識哲學之ㄧ
*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·十地品第二十二》,六十卷�第二十三至二十七卷,東晉·佛陀跋陀羅(Buddhabhadra)於418-422 年譯,大正藏第九冊(T. 278, vol. 9, pp. 542a-578a)。
 
第12週
5/18  《華嚴經》的唯識哲學之二
*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·十地品第二十二》,六十卷�第二十三至二十七卷,東晉·佛陀跋陀羅(Buddhabhadra)於418-422 年譯,大正藏第九冊(T. 278, vol. 9, pp. 542a-578a)。
 
第13週
5/25  《楞伽經》的唯識哲學之一
* 《大乘入楞伽經》,七卷,唐·實叉難陀於700-704年譯,大正藏第十六冊(T. 672, vol. 16, pp. 587b-640c),especially pp. 594b-595b, 598b-c, 603b-c, 609b-610a, 611b-612b, 614a-b.
 
第14週
6/01  學員發表與討論 
第15週
6/08  《楞伽經》的唯識哲學之二
* 《大乘入楞伽經》,七卷,唐·實叉難陀於700-704年譯,大正藏第十六冊(T. 672, vol. 16, pp. 587b-640c),especially pp. 594b-595b, 598b-c, 603b-c, 609b-610a, 611b-612b, 614a-b.
 
第16週
6/15  唯識與哲學之二
* Saam Trivedi, “Idealism and Yogacara Buddhism,” Asian Philosophy 15/3 (November 2005): 231-246.
 
第17週
6/22  期末報告